1.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问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的情况做出评判,给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1)深度访谈是专家与参评专业有关人员通过深入交流,辨析专业办学情况的一种认证技术,是现场考查的基本方法,对专家查证认证材料的真实性、明晰参评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具有重要作用。
(2)听课看课是考查课程教学与实施情况的基本方式,目的是通过实地听课看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互动,教学条件及使用效果等情况,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判断课堂教学对毕业要求和学习效果达成的支撑情况。
(3)考查走访是指对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学院支撑教学的主要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及管理运行服务方面的实地考查,主要作用是印证和判断参评专业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
(4)文卷审阅是对反映培养效果达成度的重要文卷(如教学档案、支撑材料、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核资料、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等)进行审查阅读的过程。通过问卷审阅可以核实自评报告的客观真实性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了解教师的精力投入和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也能检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状况,挖掘自评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有关问题,再结合其他认证技术,精准把握最真实的专业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对“五个度”的达成情况做出科学、全面的评判。
(5)问题诊断是专家基于认证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在了解和查证问题、分析和诊断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破解问题“良方”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参评专业及所在学校和学院明晰差距所在、问题之源,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进措施,促进参评专业的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6)沟通交流指专家个人与参评学校有关人员、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专家组成员间的交流和协商。
2.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是怎么确定听(看)课和抽调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材料的?
答:专家们采取“双二双十”的方式确定听(看)课和调阅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实践材料,即每位专家至少听(看)2门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至少抽调 2 门近三年用于评价毕业要求达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试卷及考核材料,每门课程至少抽调 10 份,并保证抽调试卷均衡覆盖优中差三个层次;每位专家至少从近三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抽调两届学生共 10 份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至少从近三届学生教育实习档案中抽调两届学生共 10 份。组长可根据毕业生数量适度提高调阅篇数,保证样本数量。
3.师范类专业应怎样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答:做好“六个落实”: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
4.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答:师范类专业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应做好“六个对接”: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5.师范类专业应怎样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答: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应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三个跟踪”即(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3)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三个转变”即(1)推进从专业(学校/教师/学生)自足向需求导向(政府/学校/教师)转变;(2)推进教师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3)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