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师范类专业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合格毕业生。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3.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学生中心”?
答: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即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配置教育资源,并根据师范生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过程。
4.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 “产出导向”?
答: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即强调立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以师范生发展成效为导向,从师范生毕业时的学习成果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出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如何理解专业认证理念中的“持续改进”?
答: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即强调建立基于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的评价改进机制,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一改进”闭环,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8个一级指标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证标准要求专业根据外部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而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学生学习产出),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要求专业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证专业不断改进教学环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是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7.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是指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和专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即: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机制;保证达成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专业必须提供面向产出的三个机制的相关说明与支撑材料,这是判定专业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依据。
8.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是什么?
答:“反向设计”是指专业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能力素质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
“正向施工”是指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使课程教学与考核能够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保证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